English

机构设置
研究所+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所

研究所主页 师资队伍

制造工程研究所

历史沿革

制造工程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 1952 年的机械制造工学教研组、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教研组和工程画教研组,并在19941999 年由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教研组,国家CIMS 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系统实验室,机器人研究室,工程图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研组逐步合并建设成立。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以制造科学与技术为主体,综合机械设计、控制和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单位。有 60 多年发展历史的制造工程研究所及其前身为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制造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究所文化


3-1.png


师资队伍

研究所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现有教职员工35 人,其中高级职称29,博士生导师 21人。

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

研究所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近 40 门课程,其中《机械设计基础(1)》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制造工程基础》和《机械制图》荣获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工程制图》慕课是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机械设计基础 (1)》(田凌)是清华大学首批七门标杆课程之一。2006 年来,研究所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5 项,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一等奖2 项、二等奖 4 项,清华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清华大学 SRT 优秀项目一等奖 1 项,培养 2 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3 名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得者,12 人次获得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目前,研究所在读硕、博士研究生 120 余人。在过去的近 60 年,研究所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科方向

制造工程研究所下设先进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制造数字化及信息化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在并混联装备设计、智能机器人设计及控制、数控系统基础理论与体系结构、精密制造和装配工艺、特种加工技术、微纳制造技术、制造系统与信息集成,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建有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制造分室、国家CIMS 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系统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基地。

科研成果

1980 年来,研究所完成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与课题500 余项,获国家和部委奖20 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00 余项,

发表科技论著和论文3300 余部篇,近几年平均每年科研经费近亿元。

1958 年,与工业界合作研究开发了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

1992 年,建立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系统,并在 1994 年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大学领先奖

1997 年,自主开发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镗铣类并联机床。

2008 年,新型并混联机构与装备应用研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发明类)一等奖。

2012 年,并联机构的现代分析与设计理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3 年,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 获奖单位和获奖人)

2014 年,柔性及刚柔耦合索驱动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理论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5 年,高端柴油发动机喷油嘴倒锥形微喷孔电火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8 年,高速多并联机器人协同作业系统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9 年,数控机床结合面特性及整机性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 年,高精轧辊系统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2020 年,航空发动机叶片自适应精密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联系方式

010-62772677

mayue@tsinghua.edu.cn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A401(校园地图)

机械工程系

系官微

机械工程系

机械正发声

机械工程系

机械之声

机械工程系

校友分会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