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变革性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认定的重点实验室,2025 年批准成立。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对实验室工作全面负责。实验室主任由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担任,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科研队伍
变革性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41 位固定成员,包括长江杰青3 人,“四青”优秀青年6 人,正高级职称11 人、副高级职称18 人、中级职称8 人,涵盖机器人与机构学、光学精密测量、加工工艺与数控技术等方向。
科研方向
实验室重点研究变革性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针对多样化加工需求,提出和着重推广机器人化、便携式和小型化的三种变革性制造模式,研制高效高精五轴并联加工功能部件,攻克装备数字化设计、精度自检与自修复、跨尺度测量与定位、柔性工艺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系列化变革性加工装备,提升其可靠性、智能化和精度保持性,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整机中试与推广应用,实现高端制造技术自主可控。
实验室设置三个研究单元:
装备数字化设计与精度保持: 并混联装备设计理论体系、运动学标定与误差补偿技术、状态监测与精度保持
跨尺度测量与定位:高精度宏观六自由度位姿测量、宏微测量时- 空协同与测量链精确校准、加工系统级的全闭环控制
智能柔性制造工艺:加工系统力位耦合交互动力学建模、工艺参数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多任务高效规划与多机智能协同加工
科研成果
实验室团队在杰青项目、基金委集成和重大仪器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长期从事变革性制造技术研究,在加工装备设计、大尺度高精度测量、高效高精加工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设计了移动式混联加工装备,应用于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正样产品)整舱与舱段结构加工;研制了双光梳绝对距离测量仪器,应用于“XXB 型”遥感卫星天线展开测量;突破了并联加工装备高效高精加工工艺技术,完成了C919、ARJ21 等多种机型航空结构件加工。
实验室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
发明一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研究成果入选2022 年度“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科研条件
实验室科研用房面积分布在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9003 大楼等,总计1937.74 平方米。实验室拥有移动混联加工机器人、吸附式加工机器人、激光跟踪仪、三坐标测量机、色散干涉分辨率测量设备、六轴激光干涉仪、动态信号分析仪等关键仪器设备,原值4008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