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经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 年开始筹建,1988年 11 月通过验收。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经教育部批准,实验室现任主任由清华大学田煜教授担任,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主要从事摩擦学与微纳制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还开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涉及摩擦、磨损、润滑、密封、表面与界面、微纳制造、智能机械、生物机械、微纳光电器件等。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研究专项、国家 973 计划项目、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防项目、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大量科研任务。研究成果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摩擦学与微纳制造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教师队伍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团队。目前有在职人员97 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2005 年,以实验室主要成员为主的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008 年,以实验室主要成员为主的研究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于 2011 年和 2014 年获得连续资助。
科研方向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壮大,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在国际摩擦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摩擦学与微纳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针对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以表面、界面问题为主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国家重大需求的五大研究方向:
1、摩擦学理论与技术
包括:摩擦、磨损与润滑;纳米摩擦学;薄膜润滑与分子膜润滑理论和技术;摩擦控制;摩擦化学;磨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等。
2、机械表面 / 界面科学与性能控制
包括:表面形貌的设计和效应;表面界面行为;表面涂层/薄膜;密封;机械振动与控制;智能机械等。
3、生物摩擦学与生物机械
包括:生物机械学;仿生与生物摩擦学;人机工程;康复工程等。
4、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
包括:纳米精度制造装备及工艺;原子级光滑表面制备技术;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与失效机制;微机械系统设计理论、制造和控制技术;系统动力学与故障诊断等。
5、微纳光电器件测试理论与技术
包括:激光测量技术、亚纳米光滑表面测量技术、微光电器件制造技术、高性能光学器件制备技术。
人才培养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实验室已接纳博士后研究人员100 余名,招收博士研究生 400 余名,200 余人已获博士学位,招收硕士研究生 400 余名,300 余人已获硕士学位。5 篇博士论文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验室教师为清华大学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微机电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及高水平教学试验课程。实验室培养的各层次人才在国际学术领域、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以及著名跨国公司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成果
自 1988 年成立以来,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4 项,发明奖 3 项,科技进步奖 4 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2 项,省部级奖 40 余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 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1 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最高成就奖 2 顶,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国际奖 1 项,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年度最佳论文奖 1 项、英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工程期刊 2008 年最佳论文奖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10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近 5 年中,实验室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300 多项,承担和完成各类重大科研项目500 余项。
(注:2017年9月18–22日,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在中国成功举行。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的2000余名摩擦学学者共聚北京,探讨世界摩擦学科学、工程及技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