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机械系教务处和团委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支持与帮助,这份情谊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在此,TH- MOS队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体队员
决赛前夜,我们奋战至深夜,紧张调试着多机协作策略、机器人步态及追球、踢球动作;甚至为可能到来的点球大战,特别训练了守门员机器人,力求万无一失。
一大早,我催促王钜出发去比赛场馆时,发现他手里竟提着自己的行李。我喊他,他毫无反应,愣在原地。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猛地一惊,回过神来说:“我在想我们的防守策略呢。”
到了决赛现场,对方的机器人步态稳健,如同磐石;而我们自己的机器人却状况频出,接连摔了好几个跟头。很快,对手便抓住机会率先破门,场下的我们顿时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无比。
进入下半场,我们逐渐稳住了阵脚。依靠精心准备的多机协同策略,先是扳回一城,随后再入一球!当第二粒进球入网时,场边瞬间被点燃,所有人都激动地跳了起来,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当主裁判终于吹响终场哨音时,欢呼声响彻场馆,大家冲进场内,紧紧拥抱在一起,所有的汗水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值得的喜悦!
——李庆伟
先来介绍一下我们球队的机器人成员前锋:George、Messi(不是阿根廷的那个)后卫:Frank、David 以及守门员Carol。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的前锋和后卫都没有请病假,在队员的辛苦调试下全部都能够上场。首先是Messi在小组赛对战广东工业大学和中北大学的时候连进7分,不愧是Messi!然后我方后卫大脚射手David在半决赛对战北信科的时候在中线直接射门得分,狂砍3分。在决赛时,我们前期准备让前锋George和对方进行球权争夺,但是没想到对方在我方一个前锋两个后卫的夹击下将球踢向了我方后场,最后射门。但是短暂的失利并没有浇灭我们的信心,在和大家讨论后,我们准备让后卫改前锋!传奇射手David和伙伴Frank一起拿到球权,在David的助攻下,Frank进球!然后我方前锋George像是感受到召唤,为了挽回之前丢的一球,单刀直入,1v2浙江大学机器人,带球到球门禁区前一脚射门。赢了之后是欢呼,是庆祝,极度喜悦,绝地反杀,然后是思考,是不是球队有一天能够站在世界舞台获得这种喜悦呢?
——卢嵩
“决定性的临门一脚”,点球大战,绕过了对方守门员的预判,或是中场时调整了发挥得更好,等等,主要想让读者更有临场感)
答:决赛面对浙大时,我们本来的计划是凭借体型更大的优势,安排两名前锋球员进行逼抢,结果没想到浙大机器人虽然体型小但步态更稳,连续放倒了我们的两名前锋球员,并且长驱直入将球射入我方后场腹地,我们的防守球员追赶不及,痛失一分,这也是我们本次赛事第一次被进球,大家情绪都有点低落。但中场时间我们基于灵活的策略框架,随机应变,改变球员站位,谋求将球先踢入对方半场而不是在中场争抢球权,规避“身体对抗”的劣势,最终David和Frank两位机器人上演“双鬼拍门”,连环射门下对方后卫疲于应付,扳平比分,也大大增加了我们的信心。重新开球后,我方机器人George带球深入与对方前锋狭路相逢,身体对抗中双方机器人都跌倒,但对方机器人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被拿下场,我方George爬起后继续带球进入对方禁区,对方后卫机器人尝试干扰但George无视防守“晃倒”对方后卫,最后正确调整射门角度,非常极限地将球射入对方球门死角,大家都非常激动,一是因为上演逆转好戏,二是因为George的射门角度让我们大家也捏了一把汗。比赛最后阶段,我们依旧是率先将球踢入对方半场,虽然未能取得进球,但在我方机器人前赴后继的争抢和阻挡下,对方也是无力回天,最终我们以一种最紧张刺激的方式赢下了比赛。
——王钜
决赛应该是比赛全程中在场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一场比赛,也是机器人对抗最激烈的一场。决定能否进球的那一刻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我想,机器人频繁上下场时操作员们的动作,机器人跌倒后是否能顺利爬起等等都是赛场上我们关注的。尽管在调试过程中,跌倒爬起、行走、带球踢球等等动作我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稳定运行。但是赛场条件下又常常会出现“意外”,如何规避这些意外的发生是我们更多需要考虑的。
——林家鹏
作为本体组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机械设计简约性的重要性。当前机械本体设计过于复杂,导致更换舵机和电线时耗时较长,浪费了宝贵的调试时间。因此我们争取在每一场比赛后还没开始调试的时候进行舵机检修,确保机器人在下一场比赛前处于良好的状态。
另一挑战是电池续航问题。现有电池仅能维持20-30分钟,迫使我们中场休息时必须更换电池。需要在短短五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并重启主板,这使得下半场的准备略显仓促,节奏稍显混乱。在决赛时,我们也争取了5分钟的中场休息加时,确保机器人都已经更换新电池和完全重启才继续比赛。
——余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