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季林红:科技辅助冬残奥运动员发挥最大潜能

2018年起,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季林红担任负责人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项目正式启动。

“陆续升起3面五星红旗!”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首场颁奖典礼上,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幕发生。截至当日比赛结束,中国运动员们摘得2金1银2铜。3月6日,中国选手梁景怡在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比赛中夺得金牌,这已是中国代表团第六金。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以来,中国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工作人员、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季林红忙碌地穿梭于各个赛场之间。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他“超乎意料”。

在运动员奋力拼搏、教练员有效指导和各种支持之外,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科技的力量。

2018年起,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季林红担任负责人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残联推荐,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实施。该项目在运动员的分级选材、训练监控、技术动作优化、专项辅助器具装备、伤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科技保障,综合保证训练过程和比赛过程能够发挥运动员的潜力。

“超越太多啦!”至此,季林红教授团队4年前为此次冬残奥会定下的目标,已经全部实现突破。

3月6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举行,中国选手杨洪琼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没有任何滑雪架是一模一样的”

距离比赛还有不足1个月,运动员的滑雪架仍然在反复调整迭代。测试赛中,就有运动员的滑雪架“摔瓢了”;还有运动员的滑雪架使用起来觉得不够舒适,怎么办?“我们赶紧再重新设计、重新制作,不计成本。”季林红表示。

残奥运动员进行比赛及训练中需要用到专用器械及设备,包括假肢、滑雪架、雪橇、头盔、穿戴、护甲等。这部分工作由季林红亲自负责。

季林红告诉记者,冬残奥会很多项目所使用的赛道和冬奥会的赛道和运动形式是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残疾人运动员的残疾类型不同,下肢截肢、下肢肌体萎缩、上肢截肢,还有其他损伤情况。“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哪位运动员的滑雪架和别人是一模一样的。”季林红告诉记者,不少残疾人运动员滑雪都需要借助滑雪架,而运动员各自情况不同,腿长、体重、发力习惯等都不一样,因此他们所需的滑雪架的尺寸、重心位置等也不可能一致,因此,每个运动员的滑雪架都需要根据每位运动员情况量身定制。

滑雪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是截肢的运动员,坐在上面重心很有可能是偏的,要想在左右拐弯时保持平衡,重心放在哪儿?往前倾还是往后倾?材料强度大就会重,要是想在保持强度的同时还能轻一点,要用什么材料?有的运动员使用滑雪架是坐姿,有的是跪姿,运动员与滑雪架分别如何固定?……这些细节问题都对滑雪架的设计提出了要求。

季林红说,对于器械的设计及使用效果,团队曾做过量化评估,但最终还是要根据运动员的使用感受和偏好来进行调整,要让运动员感觉舒适,并且能把力量发挥出来。

残疾人运动员比赛及训练所使用的假肢也有特别之处。例如,单板滑雪的动作中,膝盖要弯曲,有点类似“蹲马步”,运动员用到的滑雪假肢中,膝关节、踝关节在发力时比较关键,不但要有弹性,强度还要高,还要能够很好地感应运动员肌肉如何发力,“相当于要替代人体关节。”季林红说。

而国内没有能够满足要求的滑雪假肢,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同时,由于国内运动员的体重、力量和西方国家运动员不同,所用器械中需要设置的阻力系数就不同,因此,国外厂商生产的器械对我们的运动员来说不适合。于是,季林红带着团队从头研发。“虽然设计原理很清楚,但是具体如何调整阻力、刚度、响应的性能,就需要再做研究。”

改善肌力不对称,为运动员补“短板”

“为基础能力较差的运动员补齐短板,他的运动表现力会怎样?”训练过程中,季林红和团队提出了设想。

季林红告诉记者,这一假设背后的逻辑是: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更加侧重提高心肺功能、提升运动技巧,而要想让普通运动员达到高水平的状态,就要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矛盾最为突出的“短板”问题。

据悉,团队专门研发了实验平台,通过传感器收集运动员训练时的数据,并在系统中进行监测,包括身体参数、代谢情况、肌肉发力情况、用力效果等,通过量化测试来优化运动员的动作、发力情况。

在训练过程中,季林红发现,有些运动员会出现腰疼、肩疼的情况,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运动损伤,有可能是因为残疾导致了运动员某些肌肉力量不够。后来,团队给运动员们做了普查,看他们有没有骨盆前倾、肩胛不稳的情况。

“比如单腿截肢,常常一条腿走路,这条腿上的肌肉特别强,而另一侧肌肉就很弱,这就是肌力不对称。”季林红解释称,在日常情况下这没有问题,但在运动中、能力极端输出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很大的问题。

为了补齐运动员核心肌力不对称的短板,团队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运动员。对于缺一侧上肢的运动员,为其接上假肢,让他做俯卧撑,来训练这一侧的肌肉;如果缺少下肢,只用一条腿发力,则接上假肢训练其用两侧同时发力,这样,两侧的肌肉都能均匀地发展起来。

“肌力不对称的问题得到解决,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就更强了。这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效果很好。”记者了解到,这项研究目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成果。

此外,患有小儿麻痹症或者高位截瘫的运动员中,有些存在外周神经异常或血液循环不好,导致感知迟钝的情况。“他们感觉不到冷,等他感觉到的时候,已经被冻伤了。”季林红说。

轮椅冰壶项目中,每次比赛要持续两三个小时。“运动员坐在轮椅上肯定很冷,但是衣服穿太多,又会影响动作。这是一个矛盾。”季林红开始想,怎么能让运动员不用穿太厚,又不会被冻伤?推冰壶需要运动员感觉很灵敏,如果冻伤了,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感觉不舒服,都会影响发挥。

“我们希望运动员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能保持舒适和稳定状态。”季林红说,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给运动员加温。团队为此选用了加热及保温材料加入运动员的衣服和鞋子中,运用石墨烯材料、红外反射技术等,提高加温效率和保温性能。

参赛人数、奖牌数量全部实现突破

“竞技体育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儿。要找到合适的运动员,用合适的方法把他的能力激发到合适的程度。”季林红说道。

相比而言,健全运动员不少是从小时候开始训练,一直成长到参加国际大赛,运动员本身对训练方法非常了解。而残奥运动员绝大部分都没滑过雪,对体育的基本认知水平是不够的。因此,季林红指出,课题的最大难度就是把业余运动员变成运动员,把运动员变成专业运动员,再把专业运动员变成有竞争力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残疾人运动员需要器械辅助才能实现运动,为了让运动员的能力和器械性能之间达到高度匹配,团队在这一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器械变成人的一部分。”

据悉,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国际奥委会对冬残奥运动员使用的辅助器械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包括规格、重量等,“有弹簧或者电机等动力肯定是不允许的。”因此,器械虽然重要,但最终只是辅助作用,核心还是靠运动员自身能力,以及与器械之间的匹配,使潜能最大化发挥。

记者了解到,以往历届冬残奥会中,中国代表队参赛人数往往只有一二十人,参与项目也较少,迄今为止,只拿过一块轮椅冰壶的金牌,曾进入前八名的仅12人次。

因此, 2018年项目启动之初,季林红团队提出了对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两个目标:第一,希望争取拿到残奥运入场资格的运动员数量能增加50%,超过40人;第二,成绩上,能够实现在颁奖典礼上“升国旗”、“奏国歌”就是历史性突破了。

而目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人数方面已经实现了翻倍。公开数据显示,本届冬残奥会我国共有9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85名运动员首次参加冬残奥会,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成绩方面,截至3月6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两个大项中发挥出色,开赛两日已经取得6金4银6铜,暂列奖牌榜第一。

至此,两个目标都已实现。

季林红还有另外一个心愿,就是把这些运动员的运动规律总结出来,把适合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使用的国产器械制造出来,服务于后续残障人士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以前在国内都是空白。”

来源:新京报


联系方式

010-62772677

mayue@tsinghua.edu.cn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A401(校园地图)

机械工程系

系官微

机械工程系

机械正发声

机械工程系

机械之声

机械工程系

校友分会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