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求学:从苗岭到清华
我的家乡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这是一个边疆地州,与越南接壤。70、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文山州就属于前线战场。而今每年清明节,依然有很多老兵返回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缅怀当年因战争牺牲的战友。文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多彩之州,总人口近六成是少数民族。文山也是名贵中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同时境内有5A级景区普者黑,以及有着“世外桃源”美誉的坝美,自然风光优美。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以前文山的交通较为闭塞(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文山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高中以前,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高中校园所在地:文山县城。那时我连昆明都没去过,因为从我的家乡小县城到昆明,单程需要坐七八小时的大巴车,花费近两百元。去昆明一趟怎么说也得要花费五六百元,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承担的。那时觉得外面的世界离我好远,这个地方就好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我们就好像是被遗忘的一群人。那会也不太知道利用互联网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对外面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书本上的描述以及自己的想象。后来走过了很多地方,长了一点见识。才知道,那时了解到的很多信息都滞后了,很多想象亦不切实际。那时真的没见过什么世面,不过这倒也不全是坏事。见识少,反倒可以心无旁骛,埋头学习。心里一直期待高考发挥好一点,到外面去上大学,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文山州的教育发展也相对落后。全州每年两万多近三万的考生,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少数民族考生,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更是凤毛麟角。我可能是文山州第一个考取清华的在苗族语境下长大的苗族家庭出来的孩子。这里倒不是为了吹嘘自己,主要是想让大家对我所说的教育相对落后,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而今,这个问题依然很严重。在我的家乡文山州广南县,控辍保学是一项艰难繁重的工作。2020年因疫情原因无法返校,我自告奋勇,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广南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那时参加了一场控辍保学的会议,感受颇深。很多辍学孩子才十几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也是可塑性最强,学习、认知世界最好的年华。这个年纪辍学,去工厂务工,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不说,高强度的劳动也会对心理、生理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人自己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便早早结婚生子,为人父母,开始负担起家庭的重担。在这个年纪,很难说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做好了准备。估计他们也不知道辍学、结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当地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收效甚微。教育是影响长远的一件事,一代人如果教育出现问题,那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长久的。当时,我有所感,发了一个微信推送,和朋友们讨论控辍保学,早婚早育的问题。很多好心的、关心此事的朋友进行了回复。
说远了。总之高考前,我也没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坐在清华的校园里学习,当时我爸对我的要求的就是考上一本就可以了。当高考后,班主任打电话告诉我,我是文山州理科总分第一时,我还在山上放牛。当时不知道为何心情无比平静,但是总觉得这个时候不表现得兴奋点,好像有点违和,虽然现场只有两头牛,再没其他人。我还是在两头牛的见证下,进行了庆祝——蹦了两三下。傍晚回家后,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立马跑到隔壁四五公里外的村委会买了两桶烟花回来。还做了顿好吃的,叫了几个亲戚来一起吃饭。我清楚的记得,那是我们家第一次放烟花。
因为超常发挥,我比较顺利的进入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实验班)学习。和大部分同学的大学生活应该也一样,上课、参加活动等等。虽说不上如何绚烂多彩,但是也丰富充实,值得回忆。大四的时候跌跌撞撞,最终保上了研,继续在机械系学习。研究生阶段,我的导师程虎虎老师和曲良体教授,给了我很多锻炼、探索的机会,对我也极尽包容,我的科学研究能力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感谢他们对我的教诲,这个阶段的学习锻炼,是我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程。
回想这一路以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坚持!我一开始在村里念小学,后来到了县城念初中,再到州府去念高中,最后到了清华。每上一个台阶,都遇见了一群更加优秀的人。每次我都会去审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然后努力去追赶。更多时候,我是作为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出现的。基础不好,但是没有理由去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只能迎头追赶。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很多事是持久战役,要坚持住!特别是到清华后,牛人云集。各个方面都有做的很出色的同学,文艺、体育、学习、科研、甚至打游戏。因此,更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自己没法在每个方向都做得好。要去发现自己独特的地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坚持去打磨、精益求精,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对比,只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曾经的自己对比,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是否虚度了光阴。
就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毕业前我与曲靖市委组织部签约,毕业后奔赴祖国西南边陲基层工作。也曾有过到北上广深、成都、重庆等一线、新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但是经过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回到云南基层工作。
这里面有家庭的因素:离家近点,方便照顾家里。除此之外的原因有,当前国家正在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基层舞台广阔,潜力巨大。而基层要发展,乡村要振兴,最急需的就是各类人才,青年一代在基层大有所为。能够将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召唤结合起来,无疑是幸福的。
其次,清华的教育,让我树立了“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就业观。我还记得本科入学第一课,老师便讲到作为清华的学生,应当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应当要去关注一些与今天的自己无关、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清华还有一句为人熟知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园子里“又红又专”的传统。这些口号和精神相信已经像基因一般镌刻在大多数清华人的骨子里了。
毕业季校园内的标语
清华七年的教育,让我慢慢树立了自己的就业观,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要“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此外,我从小生活在乡村的经历,让我对云南基层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云南的基层也许没有东部沿海的富裕,虽然我也向往富裕美好的生活,但在这里,对我而言是家一般的感觉。
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家乡这两年的变化。我家乡是一个叫岜夺的小村庄。我所在的那个村小组,仅有30多户人家,村子距离广南县城近20公里。以前都是泥土路,路上沟沟壑壑,没有车能跑。赶集需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进城,非常不方便。那时,村里大多数人家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来源。只能挖点山上的野菜、药材到城里卖,才能够获得一些收入。大家平时倒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支出,只有像食盐、洗衣粉等等消耗品,像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必需品,需要进城购买。大部分时候,大家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如果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甚至会有的家庭饭都吃不饱。幸好村子里大家都是关系很好的亲戚,互帮互助,一起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直到新世纪,慢慢的有人外出到两广等地务工,大家的生活水平才慢慢有了改善。
脱贫攻坚期间,云南省纪委监委对点帮扶岜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岜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对岜夺村的报道
现在岜夺到县城的路已经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到县城去,开车只需要半个小时。各个村小组的入村道路也都已经硬化,交通很方便。
岜夺村已通柏油路
政府还专门出资新建了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几个村小组的贫困户都可以无偿的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家,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岜夺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而今,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部署规划,还要把岜夺村打造成为苗木小镇。苗木基地采取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提供生产资料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当地农户参与建设、生产,极大的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岜夺苗木小镇
这两年每年回家,都震撼于家乡巨大的变化。并且我在2020年3-5月,因疫情原因无法返校的情况下,毛遂自荐,作为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以基层工作人员的身份,对基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家乡的变化中,我切实的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计划对乡村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更深刻的明白了这些计划的意义。我的家乡只是广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深远变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的发展潜力也在逐步被释放出来。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体现在这些为人民谋幸福的事情当中。所以,如果我能够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和建设中来,必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脱贫攻坚危房拆除工作现场
后记:从清华入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很喜欢歌曲《入海》里的一句歌词“一起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长路漫漫,这注定不会是一场一帆风顺的征程。希望我们都能够保持像浪花一般的激情,奔流入海。
王德斌,中共党员,机械工程系2018级硕士生。曾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启航奖银奖、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共产党员等奖项。